当前位置:首页 > 端游秘籍 > 正文

悬空城市科幻画

乌当区哪儿最好玩?

一、乌当区贵阳御温泉很好玩:这个温泉地处乌当区顺海村小河口松溪河与南明河交界处,紧临顺海林场,距贵阳市中心约7千米,距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约8千米,距贵阳火车站约10千米,是集温泉泡汤、客房、餐饮、棋牌、会议、美体保健等为一体的露天温泉休闲度假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休闲娱乐功能完备,有温泉区、功能区、休息区。

悬空城市科幻画

二、1、保利国际温泉 AAAA

推荐1

保利国际温泉

保利国际温泉国家AAAA级景区--保利·国际温泉利用贵州地域和独具特色的温泉资源,整合了国内外一流的温泉服务机构和管理团队,在800余亩“国家文化生态小区”--保利·温泉新城内,精心打造高尚温泉。保利·国际温泉取自于地下3200多米深的深层岩区高点性碳酸盐地层,水温为57℃,日流量2000多立方米,PH值为6.97,为中性泉,含钙、镁、钾、纳、铁、锌、锶、氯、氟、偏硅酸、重碳酸根、硫酸根等成分,属硫酸钙泉质,对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及其他方面均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地址:贵阳市乌当区顺海中路88号。

2、贵御温泉 AAAA

推荐2

贵御温泉

贵御温泉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黔中秘境、生态乌当”,景区青山相拥,空气清新,幽静雅致,是城区难得的天然氧吧,自然环境得天独厚。贵御温泉被评为“中国沐浴行业50强”、贵州省旅-业“先进集体”等。- 一、地理位置贵御温泉地处贵阳市乌当区顺海村小河口松溪河与南明河交界处,紧临顺海林场,交通便利,山青水秀,清幽静雅,四季葱绿环抱,空气清新、景色怡人。贵御温泉,交通便利,距贵阳市中心约7公里,距贵阳龙洞堡机场约8公里,距火车站约10公里。朝夕往返,让你泡得畅快,还帮你节省远途出行的餐饮及住宿费用。二、休闲娱乐功能贵御温泉是集温泉泡汤、客房、餐饮、棋牌、会议、美体保健等为一体的露天温泉休闲度假景区,休闲娱乐功能完备,有温泉区、功能区、休息区。1.温泉区贵御温泉,共有形态、大小、水温各异的特色泡池20余个和标准游泳池1个,池水温度不等。温泉区包含水疗区、儿童戏水区、特效药池区、漩涡

3、董农民居

推荐3

董农民居

董农民居董农民居,古朴、优美,一幢幢房屋尤如一件件瓦木结构的艺术品,韵味十足、令人遐想。董农民居具有象征意义。一座四合院,就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种心理一段缘分。四合院是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的产物。现代住宅则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四合院与现代住宅都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合理性,也其存在与消遁的历史背景和合理性。二者的产生、存在、消遁与未来走向,都是符合历史规律和历史逻辑的。透过幢幢民居,彰显出董农浓厚的文化底蕴。俊美的布依山寨当我们来到董农村寨前,展现在眼前的村庄,似一幅幅巨大的、具有活力的跳动着的山水画,连绵起伏的墨绿色群山将董农村寨搂于怀中,红褐的木壁、乌黑的瓦屋重重叠叠,村寨前依山势而下的是一道道梯田,浅绿色的梯田水面泛着点点天光,一个世外桃园的美好家园静静地呈现在眼前。美丽的董农属水田镇,位于水田镇与白云区牛场乡的交界处,原名叫“董龙”,据寨前牛角山下的一块清朝道光十四年二月立的石碑记载

4、东风老街

推荐4

东风老街

东风老街东风的老街不老,却令我深深怀念。曲曲窄窄的街道,如冬天枯萎的树枝,枝枝丫丫的,伸向前方。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和着泥香。无论是在细雨纷飞的四月,还是在落叶芬芳的秋天。无论是在人潮如涌的街口,还是在畅通清洁的街面。打开清如月光的记忆,便能在一片黛青色的色彩里,看到一条详和的老街在静静的伸展着……当地子民的房子已经向街外延伸了,宽敞的水泥路井然有序地穿过街区。像被人们遗忘了的老人一样。老街只属于老街,青黑的墙,朱红的门窗,屋檐上刻着深深的屐痕。错错落落,高高低低,曲折幽深,像老人额头的皱纹,固守着一种传统的习俗。老街是水泥的,时间长了,变成了浅灰色,像一条灰色的带子,平铺在幽静古老的村落之中。与老街紧邻的老屋,地基清一色用石头砖块砌成,墙体则是用青灰色的石头砌成,接近屋顶部分却是土瓦,鸽子色的,从远处望去,却像一位穿着极为朴实的枯姑,穿着青色的衣裙,戴着黄色的草帽,恬静而又敦厚。没有幽深的

5、庖汤第一村王岗村

推荐5

庖汤第一村王岗村

王岗村,位于乌当区新堡乡,距贵阳30余公里,是一个典型布依特色的村寨依山傍水、干栏式建筑群保存比较完整,2009年列入省政府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村。这里古树成林,河水清澈,水车悠转,铜鼓声声传递着布依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其“庖汤”宴就是最好的例证,这道传统布依美食以“三盘四碟八大碗”而远近闻名,也使得这里享有了“庖汤第一村”的美誉。“庖汤”,即每年的春节前,老百姓不论家境贫富,都会杀“年猪”,意为驱邪接福。各家杀了“年猪”之后,都会拿出猪身上肉质最好的部分,采用传统而独特的烹饪方式,做出口味独特的“庖汤”饭,邀请亲朋好友相聚一堂,大口吃肉,大碗喝酒。 旅游指南:旅游特色:闲适的农家小院,品“庖汤涎”、布依“八大碗”、新鲜野菜等特色菜肴;观百年民居、赏千年古树、购农家特色干菜、优质猪肉;于田园河道边小憩,尽情享受布依乡村风情。地址:乌当区新堡乡乘车线路:在黔灵公园车站乘至香纸沟景区旅游专线车到

6、香纸沟

推荐6

香纸沟

介 绍 香纸沟位于贵阳市东北35公里的乌当区新堡乡,这是一座简朴自然的山寨,也是一方宁静清秀的世界。 这里分布着锅底箐、南靖寺、龙井湾、马脚冲等7个景区。有清新的空气、清澄的溪水、清静的山野、青翠的群山、青青的苔痕;也有古老的造纸作坊,往复滚动的碾车,悬空而架的水渠,浓荫丛中的农舍;更有山路幽曲,竹林细密,炊烟袅袅,鸡鸣犬吠。 餐 饮/住 宿/购 物 “香纸沟”宾馆2人标准间50元/间,3人标准间40元/间。游客在此还可品尝当地的农家饭,有腊肉炒折耳根、现磨豆花等新鲜野菜。 交 通 1、黔灵公园对面的旅游客运中心车站有中巴前往香纸沟景区,每天8:0

7、相思河

推荐7

相思河

相思河是贵阳市新开发的旅游景区,位于贵阳市东北部水田镇境内。景区距贵阳30公里,有两条干线公路直达,交通极其方便。相思河景区是由泥岩和石灰岩组成的峰林峡谷。茂密的森林、陡峭的山峰、幽静的湖面、直泻的瀑布、奔腾的急流,巧夺天工地组成了52处景点、景物的“世外桃源”。景区设施包括相思河度假村、彩凤坪接待中心、望郎山庄等。建筑风格古朴、极具地道的少数民族农家风情。相思河风景区森林覆盖率高,植物达620多种,不乏极其珍贵的植物,各种珍禽异兽栖息其中,是森林旅游狩猎的好去处。交通乘坐1路、2路公交车可达。

8、东风协天宫

推荐8

东风协天宫

东风协天宫协天宫于明正德年间(1506年至1522年)开始修建,清同治年间(1862年至1874年)由于匪徒作乱,庙宇破坏严重,清光绪十六年至三十二年(1890年至1906)重新修复。1991年,政府对协天宫维修用作文化站,2003年至2005年又经历了大规模的维修,经过五百年风风雨雨的协天宫又焕发了青春,1991年12月21日,协天宫被列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

9、渔洞峡

推荐9

渔洞峡

渔洞峡位于贵阳市区东北角,属乌当区东风镇管辖范围,得名于一个常年涌出大量清泉的溶洞,传说天气潮热时无数小鱼从洞中顺流而出,当地村民只需一个竹编撮箕,即可撮到满筐鲜鱼,故称为“渔洞”。下游是个天然形成的峡谷,谷底便是河床,故名“渔洞峡”。

10、后所古林寺

推荐10

后所古林寺

后所古林寺明代古建筑乌当后所古林寺,原名祖师庙,至今已有约400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佛教寺庙之一。1997年11月26日列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古林寺位于乌当大坝南侧,元代属武当今乌当等处长官司,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乌当民众于清代多次维修,抗日战争时期,贵阳中学临时校址;建国后作为粮仓保存下来。古林寺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庭院式组合建筑,背靠马鬃岭山脉的响洞山海拔1247米,面向风景秀丽的鱼梁河,由大殿、戏楼、观音殿、真武殿和客堂等组成的两个院落,占地面积19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30平方米。在建筑、绘画、雕塑、书法等方面保持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前大院由大殿、戏楼和厢房组成。大殿坐东向西,面阔5间,建筑面积341平方米,目前是我省最大的大雄宝殿。殿中新塑镗如来为主的众佛和各具神态的十八罗汉。匾额是原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先生手迹。大殿对面是戏楼,面阔3间,混合式歇山顶青

牡丹花近看和远看像什么?

一、牡丹花色泽艳丽,风流潇洒,根据不同的颜色划分有上百个品种,花大而香,有“国色天香”之称。牡丹花自古被拥戴为花中之王,文化和绘画作品丰富。

牡丹花近看像一朵朵五彩缤纷的云,远看像一个个悬空的飞碟。

近看它像一个粉红的小圆球,远看像一块粉色的小彩石一样。

二、红色的牡丹花,近看像手掌一样张开了。

2、牡丹花远处看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慢慢的绽开牡丹花它的笑脸。

3、牡丹花开了,近看花瓣似舞蹈演员柔软的四肢般展开

土家族的特点是什么?

一、土家族(土家语:Bifzivkar)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湖南省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张家界市的慈利、桑植等县,常德市的石门等县;湖北省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建始、巴东、恩施、利川等县市,宜昌市的长阳、五峰两县;重庆市主要分布在渝东南的黔江、酉阳、石柱、秀山、彭水等区县;贵州省主要分布在黔东北的沿河、印江、思南、江口、德江等县。

1956年10月,国家民委通过民族识别,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

过去,土家族信仰多神,表现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土王崇拜等,巫风巫俗尤烈,道教、佛教和基督教的先后传入也对土家人的信仰产生了一定影响。

土家人每逢出猎,要祭祀猎神。龙山、来凤、永顺等地把猎神称为“梅山娘娘”、“云霄娘娘”或“梅嫦”,长阳、五峰、鹤峰一带则供奉张五郎。猎神神像供在堂屋中,凡进山打猎,猎人必先敬猎神,祈求护佑平安,多获猎物,并许愿:“大财大谢,小财小谢”。土家族地区土地庙林立,供祭的有掌管坡上五谷的“山神土地”,管理家禽家畜的“家先土地”,协助狩猎、保护安全的“梅山土地”等。

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以白虎为祖神,时时处处不忘敬奉。每家的神龛上常年供奉一只木雕的白虎。结婚时,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铺虎毯,象征祭祀虎祖。在祭祀性的“跳丧鼓”中,有很多模仿老虎洗脸、摆尾、行走、捕食的动作。

土家族每逢年节都要大祭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祭。清明时节要给祖先上坟。七月中旬左右为月半,又称亡人节,要祭祖扫墓或在家里祭祀祖先,民间有“年小月半大”之说。

土家地区较普遍的是敬土王。湘西土家族在解放前以彭公爵主、向大官人和田好汉为土王神。逢年过节,均须祭祀。特别是正月初一至十五在摆手堂举行的“摆手”调年或过“社日”的祭拜甚为庄严。永顺、龙山还有“八部天神庙”,传说八部天神是彭公爵主的赞将,死后升为神灵的土官、土将。鄂西有覃、田、向三土王,渝黔一带信仰冉、马、田、杨几姓土王。

由于受到汉族的影响越来越大,广大土家地区修宗祠,供家先的逐渐增多,只有较偏僻的山寨才保存着土主或土王庙祭祀的遗迹。土家族重巫信鬼,巫术活动极为盛行。土家语称巫师为“梯玛”,汉语叫“土老师”,举凡土家村寨的祭祀、许愿、还愿、婚丧生育、排解纠纷、疑难占卜和典礼摆手等等活动,都请梯玛主持。道教和佛教传入土家族地区较早。东汉五斗米教在“巴郡南郡蛮”地方就流行一时。道教与土家族以敬祖神为主的原始宗教信仰彼此渗透,杂陈互化。

基督教的进入则相对晚得多,且影响较小,规模不大,还因其作为侵略工具而遭到土家群众的强烈反对

土家族日常主食苞谷、稻米,辅以红薯、马铃薯等。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尤喜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制成合渣。其它较有特点的食物还有粑粑、腊肉、油茶、合菜、团馓等。

土家族喜欢饮酒,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粱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咂酒,一般把薛曲和杂粮置于坛中密封,少则半年,多则二、三年,久之成酒。待客人到来时,取置堂案正中,以细竹通节为竿,插坛底,堂中置案,两旁分放鸡、鸭、鱼、肉等,各置筷子一双,而不设坐,由主妇开坛,主人请客人上前依次轮流咂酒,后举筷而食,彼此不以为嫌,边吸边食,边唱边跳,载歌载舞

在服饰方面,土家人尚俭朴,喜宽松。

传统衣料多为自织自纺的青蓝色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女装上衣矮领右衽,领上镶嵌三条花边(俗称“三股筋”),襟边及袖口贴三条小花边栏杆;下穿“八幅罗裙”,裙褶多而直,后改为裤脚上镶三条彩色花边的大筒裤;姑娘素装是外套黑布单褂,春秋季节多穿白衣,外套黑褂,色似鸦鹊,称之为“鸦鹊衣”。头发挽髻,戴帽或者用布缠头,喜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

男式上衣为“琵琶襟”,后来逐渐穿对襟短衫和无领满襟短衣;缠腰布带;裤子肥大,裤脚大而短,皆为青、蓝布色,多打绑腿;头包青丝帕或五六尺长的白布,呈“人”字形;脚穿偏耳草鞋、满耳草鞋、布鞋或钉鞋。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地方的土家族穿着已经与汉族差不多,只有在隆重集会和节日,或偏僻山村,才能见到土家族的传统服饰

土家族的传统民居主要有茅草屋、土砖瓦屋、木架板壁屋、吊脚楼四种类型,除此之外还有石板屋和岩洞。

民居结构分为正屋、厢房和司檐:正屋大多为三间,中间一间为堂屋,前面有“吞口”;在正屋两头前面并与正屋垂直的两间为厢房;正屋后面的为司檐,也称拖檐。家庭富裕的建成四合屋,四合屋的前面称门楼子,中间为天井。

土家族多聚族而居,民居自成群落。

土家族的住所一般为一正两厢,也有一正一厢的,其中厢房为吊脚楼。吊脚楼的地基低于正屋的地基,在其地基上竖立十几根木柱,木柱上铺木板(楼板),以木板为壁,一般二至三层。吊脚楼的前面有阳台,两边有走廊。阳台和走廊排柱悬空,悬柱的末端有圆锥形雕饰,名为吊进瓜。阳台和走廊的栏杆多由木条组成,富裕之家在栏杆上雕龙画凤,在窗子和门上精雕细刻。阳台的屋檐为飞檐翅角,其遮檐用长条木板钉封檐口。鄂西土家族的吊脚楼因前有阳台、两边有走廊,互成转角之势,故名转角吊脚楼。吊脚楼集建筑、绘画、雕刻艺术于一体,是土家族建筑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

土家族人十分注重礼仪。过去妇女怀孕后,要请土老师行法事“安胎”、驱邪。分娩,一般要请“接生婆”,要敬祭生育女神巴山婆婆。婴儿降生后,父亲怀抱“报喜鸡”去岳母家报喜,男孩用公鸡,女孩用母鸡。三天后,岳母家以及亲友们挑着礼品前来贺喜,即“打三朝”。满月那天,岳母家要送来衣物,给婴儿“放脚”,正式穿上衣裤,称作“满月酒”或“祝米酒”。在当代,实际上很多地方的土家族都把“打三朝”与“满月酒”(祝米酒)合二为一,统称“打三朝”

土家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分为南部方言和北部方言。

除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潭溪乡的土家族操南部方言外,其余土家族均操北部方言。

土家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长期以来使用汉文。 绝大多数土家人都通用汉语,部分人兼通苗语,只有酉水流域永顺、龙山、来凤等县的部分土家人会说土家话。

摆手舞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舞、农事舞、生活舞、军事舞等,它节奏鲜明,形象优美,舞姿朴素,有着显著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深为土家族人民所喜爱。摆手舞根据规模大小可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每年春节期间,土家村寨筹办祭品,参神拜祖,“男女相携,翩跹进退”,载歌载舞。到了现在,摆手舞已逐渐褪去祭祀程序,发展成为纯粹的娱乐性的歌舞。

伴随摆手舞产生的摆手歌俗称“舍巴歌”,它是土家族的创世史诗,由祭祀歌和伴舞歌两部分组成。摆手歌描述了人类起源,追溯了民族来源和迁徙历史,歌颂了祖先业绩和英雄事迹,表达了土家人对生活的热爱和理想的追求。摆手歌篇幅浩繁,气势恢宏,诗句动人,自由活泼,富有戏剧性,长期在人民群众中广泛传诵。

山歌更是土家族人民喜爱的民间文艺,它质朴自然,乡土气息浓郁,主要反映人们的劳动生产和爱情生活,歌词以二、四、五三种句式居多,有单唱、对唱、一人唱众人合等形式。从歌唱样式上看,土家山歌“高腔”抒情,称“喊山歌”;“平腔”叙事,为“唱山歌”,且分类细致,采茶歌、穿号子、翻山调等曲式各异,韵律跌宕。

民歌“竹枝词”源于古代巴人踏蹄之歌,最早流传于三峡与湘鄂西一带。唐代中叶,诗人刘禹锡吸收土家民歌的营养进行创作,后经宋代文人的改造加工,形成了一种明白晓畅、别具一格的文体。明清之际,不少土家文人利用竹枝词体裁创作了大量反映土家族地区风土人情的作品,成为土汉文化相互补益、共同发展的典范。

土家族打击乐“打溜子”,以其独特韵味,丰富曲牌而闻名,多用于民间喜庆活动,如今因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而大放异彩,广泛运用于建新房、送新兵、迎劳模、庆丰收和各种民族节庆中。尤以长阳吹打乐为代表,它由唢呐或土笛与鼓、锣、钹等打击乐器合奏,分为不同场合使用的堂调、大调、客调、菜调、笛调、丧调、综合调等七种类型。

跳“毛古斯”是土家族民间古老的集歌、舞、话为一体的“似剧似舞”的祭神戏剧。演剧者浑身用稻草、茅草、树叶包扎着,扮成祖辈儿孙一家人,动作粗狂滑稽,或碎步进退,曲膝抖身,或左右跳摆,浑身颤动,或摇头耸肩,且自始至终伴讲语词怪诞的土话,唱土语歌。

傩戏是旧时迎神赛会、驱逐疫鬼的一种仪式,又称地戏、傩堂戏、傩愿戏、还傩愿,事主家有所求之事即向神许下愿心,愿心已了就由巫师代事主家向神还愿。演出时以三五人头戴木制面具,一人主唱,众人合之,随着锣鼓的伴奏且唱且跳,虽动作呆板但不失风趣诙谐,歌腔单调却也词粗理正。土家族的傩戏,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土家族的传统工艺有染织、编织、刺绣、雕刻、绘画、剪纸等,尤以“西兰卡普”最为典型。

土家族妇女善纺细布,自织自染的“土布”、“土锦”经久耐用,编织的“土花铺盖”,土家语称“西兰卡普”,以深色锦线为经线,各种色彩的粗丝、棉、毛绒线为纬线,进行手工挑织。

西兰卡普织工精巧,色彩绚丽,图案新颖,多达几百种,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自然景物、禽兽、家什器具、鲜花百草;二是几何图形,最常见的是“卍”字图,单八勾、双八勾等;三是文字图案,如喜、福、寿等。整体效果古朴典雅,层次分明,惟妙惟肖,光彩夺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土家族民间非常重视传统节日,自年始至年终,可谓月月有节。

正腊月间的年节(过赶年)、元宵节,二月社日、花朝节,三月寒食节、清明节,四月初八牛王节,五月端午节,六月初六向王节,七月乞巧节、女儿会、月半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十月初一“寒衣节”等等,都是较为重大的节日。

在众多节日中,以“过赶年”最具特色,现只有部分地区保留这一习俗。过赶年,也称过蓑衣年,即逢月大腊月二十九过年,月小腊月二十八过年,因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故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

土家族历史上的婚姻比较自由,男女双方经过自由恋爱,征得双方父母同意,经土老师(巫师)作证,即可结为夫妻。

在恩施石窑、大山顶等地,有“女儿会”的习俗,即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青年男女通过“女儿会”,唱歌跳舞,彼此爱慕,结为终身伴侣。 改土归流后,土家族被迫实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

土家族实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有姑舅表婚和填房婚之俗。姑舅表婚,即姑家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又称“还骨种”;兄亡弟收嫂,弟亡兄收弟妇,称为“坐床”。但这些习俗到近代就已不存在了。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颁布了新的婚姻法,从此土家族人民真正享受到了婚姻自主的幸福。土家族的婚姻仪礼大致包括“打样”、“求婚”、“讨红庚”、“定亲”(俗称“插茅香”)、“看期”、“亲迎”等程序,与汉族古代“六礼”类似。较有特点的婚姻仪式是陪十姊妹、陪十兄弟与哭嫁。

结婚前一天,男女双方举行盛大的成年礼。清《长阳县志》卷三记载:“古冠婚为二事,长邑则合而为一。于嫁娶前一二日,女家束发合笄,曰‘上头’。设席醮女,请幼女九人,合女而十,曰‘陪十姊妹’;男家命字,亲友合钱为金匾,鼓乐导送,登堂称贺,曰‘贺号’,不谓字也。是日设二(宴)席,其一,子弟九人,合新郎而十,曰‘陪十兄弟’,又曰‘坐十友’。”

“陪十姊妹”、“陪十兄弟”的活动,在整个土家族地区至今遗风犹存。土家新娘出嫁时兴“哭嫁”,有的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开始哭,有的要哭一月有余,至少三、五日。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

土家族过去多行火葬。送葬时,请土老师念经,道士开路。祭吊死者,由土老师椎牛祭神,牛头归土老师独占,贫苦者往往借牛为祭。后来,因受汉族影响,均改为土葬,程序分为入殓、葬礼、送葬、安葬、葬后事等部分。

在清江流域以北的土家族地区,流传着一种特有的古老葬俗歌舞“跳丧鼓”,又称“跳撒尔嗬”。山寨里,无论谁家老人去世,必请师傅到家里来打丧鼓。当夜,唢呐高奏,锣鼓喧天,鞭炮不停。丧鼓一响,相邻村寨的人们齐来奔丧。

“跳丧鼓”是在灵柩前由击鼓师傅击鼓,歌师叫歌,跳者接歌而起的舞蹈。一般以两人以上的双数舞者在棺木前对舞,跳至高潮时少则可达百人,多则可达上千人前来或舞或观。舞者交替上场直至天明。

“跳丧鼓”的形式分为“待尸”、“摇丧”、“哭丧”、“穿丧”、“践丧”、“退丧”等若干段,基本动作有“虎抱头”、“犀牛望月”、“凤凰展翅”、“燕儿含泥”、“猛虎下山”等十几个套路。“跳丧鼓”有文舞(文丧)和武舞(武丧)之分。“文丧”中最具特点的是“哭丧”,“武丧”是和民间武术相结合的一种跳法。

“跳丧鼓”的歌词内容十分丰富,有赞颂土家先民开拓疆土,回忆民族历史的;有反映先民图腾崇拜、渔猎活动、农事生产、爱情生活的;还有歌唱死者生平事迹的,等等。

土家族的禁忌事项很多,几乎涵盖了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农业耕作、岁时节日、婚丧嫁娶、生儿育女、饮食起居、祭祀行事等等。

比如: 岁时农事方面,“正月忌头,腊月忌尾”。除夕之日,妇女忌推磨舂碓,忌梳头、洗衣,怕来年下雨洗刷掉地里的泥土;腊月二十九到正月初一,妇女忌动针线,以免犁田耙齿钉着牛脚和稻禾,苞谷长钻心虫;忌汤泡饭,防止天下雨冲毁庄稼。立春之日,忌挑井水;立秋一日,忌摘蔬菜。春耕开始,须看日子,忌羊日下种,下种后至小暑节,逢龙日不动土;等等。

日常言行方面,姑娘及孕产妇不能坐在堂屋门槛上,成年男女忌坐一条板凳;不准用脚踏火坑和三角架,以免亵渎神灵;不能以脚踩灶,在灶门口烘脚,认为是对灶神不敬;忌挑空桶、倒背背篓和扛着锄头进屋;不准将撮箕倒挂在堂屋里。在节庆、喜事、出门办事之时,禁说不祥之语,要多讲吉利话。过年过节,忌猫进屋,俗称“猪来穷,狗来富,猫儿来了穿孝服”;祭祀丧葬,亦忌闻猫声,严禁猫靠近。

二、1、土家族信仰多神,表现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土王崇拜等,巫风巫俗尤烈,道教、佛教和基督教的先后传入也对土家人的信仰产生了一定影响。

2、土家族日常主食苞谷、稻米,辅以红薯、马铃薯等。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尤喜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制成合渣。其它较有特点的食物还有粑粑、腊肉、油茶、合菜、团馓等。

3、在服饰方面,土家人尚俭朴,喜宽松。传统衣料多为自织自纺的青蓝色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4、土家族人十分注重礼仪。过去妇女怀孕后,要请土老师行法事“安胎”、驱邪。分娩,一般要请“接生婆”,要敬祭生育女神巴山婆婆。婴儿降生后,父亲怀抱“报喜鸡”去岳母家报喜,男孩用公鸡,女孩用母鸡。三天后,岳母家以及亲友们挑着礼品前来贺喜,即“打三朝”。

5、土家族的语言:

土家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分为南部方言和北部方言。除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潭溪乡的土家族操南部方言外,其余土家族均操北部方言。

6、土家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长期以来使用汉文。